 |
|
|
锺金钩
|
从事绘画创作是人生一项终身的挑战,是一条艰巨而走不完的旅程。没有执著的精神和坚决的信念,往往会中途而废。因此,一个画家,必须具有坚韧的毅力,不断探索求进的精神,建立自己的创作思维,立意求新求变,永不停息,方能有成。
潘斯里颜素华(以下直称名字)也不例外。
她是迟我四年从台湾国立师范大学(简称师大)艺术系毕业回来的画家,是我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的学妹。我们出师同门,同样的有幸受到大师级的教授如黄君璧、林玉山、吴詠香、孙家勤、季康、马白水、李泽藩等教授的教导,建立了稳健的创作基础,吸纳了优秀的表现方式,可以各自独立发挥创作。
早年师大的教育使命是栽培中学师资,负笈到师大深造的就是立志要从事教育工作。素华也是一样的充满了这种信心和理想,毕业返马后,就担任了中学美术老师和学院讲师的教职多年,履行了师大人的本责和使命,献身教育,作出贡献。
她多年来相夫教子,克勤克俭;如今,儿孙满堂,本可坐享天伦之乐,但她却本着师大人的本责和精神,一路来从不改变,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和家庭杂务之间,不断从事创作,坚持艺术的信念,永不放弃,精神可嘉。
最近欣闻她要开画展了,应该是第三次个展吧!至为欣慰,同时也给她祝愿。素华秉承师大的良师指导,拥有扎实的基础和手上功夫。一路来,不断修练,累积了深厚的创作经验和表现手法,这些素质,毫无遗漏地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师大艺术系在五六十年代,拥有强大的大师级教学阵容,是当时台湾艺术教育的楷模。回溯当年师大的教学方法,多年来一直是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及开拓新章的精神上进行的。老师们的指导方式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简到繁,深入浅出,非常强调基础训练。
水墨画方面,从白描、素描开始,没骨钩勒,临摹写生,双轨双向,同时进行。老师们对学生作业水平要求极高,经过四年的磨练,学生们都能掌握优良技法及表现思维,特别是在黄君璧、吴詠香、林玉山,廖继春等良师的指导下,校友们都能掌握开拓独立自我的艺术门道,素华当然也不例外。
素华的创作道路也是从传统基础出发,多年来不断自我磨炼、探索、求变创新、致力开拓自己的创作门路,建立自己的作品风格。
上个月,素华偕夫婿丹斯里德芳兄,带了数十幅作品到舍下和我分享创作成果,让我先睹为快,诚属荣幸。这批作品,都是要展出的,题材很广,所涉及的翎毛花鸟,包括了牡丹、胡姬、竹子、荷花、葡萄、金鱼等系列;山水方面包含了传统的山水和本地的村景两系列。
题材是形成作品内容的主体,是反映内涵的元素,通过题材,可以表达作者的创意,寓意和风格。自古以来,画家常有借题发挥,表述自身的情怀,寓意以及精神寄托。例如在水墨画的传统中,作者在荷花的作品中题上 “出污泥而不染” 的字句,又如在以竹为题材的作品上题上 “清风亮节” 之句,便是作者通过笔墨寄情寄意的舒怀及精神寄托。在山水画中,也常有把作者本身的图像穿插在作品布局中,如骑马郊游,乘舟出门,和友人下棋,吟诗作对或策杖独遊的文人雅士的活动写照,藉以反映高逸的素养和抱负或寄情山水的情怀;特别是在今日的繁华都市生活中,人们对大自然环境更为珍惜和响往。故画家在创作山水作品时,会模拟遥想置自身于画作中,和山川共融而达致物我两忘的境界。我想素华在创作时刻,一定也或多或少是这种情怀的投入。
画家在处理题材时,肯定的会费尽心思,精心运筹设计,选择最适合的题材,作最佳的表述和发挥。素华在选择和经营各类题材上,都有独到之处。她尽量避免重复别人或前人的模式,她重视本土题材,因为这样才能让她发挥艺术情感,她常不辞舟车之劳,远赴金马崙、东海岸各地、云顶高原和植物园,实地观赏和写生取景,亲身经历,收集一手资料和题材,作为创作的前期准备。我发现她重视实地写生,尽量避免临摹。当她到九寨沟,尼尔加拉瀑布旅游时,也不忘写生,拍照取景,作为创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各类的题材,在她的笔下,都栩栩如生,气韻生动,亲切近人。她对于题材的选择,从不马虎,精挑细选,小心营造,并以独到的手法,把现实 环境中的原始题材提升为艺术元素,远离尘世,净化为可以观赏的纯艺术形象。作品 “尼尔加拉瀑布” 即为一例,它是从速写和照片中营造的画面,是以遊客的眼光表达对大瀑布的感应。近景岩石,中景瀑布和远景山林的笔触和墨色,轻重有致,对大瀑布附近瞬息万变的场景气氛,掌握得很好,很有雾气朦胧的气氛,整体也很协调。作品虽没像黄君璧老师那种大气磅湃的气派,却有 “轻描淡写” 之妙,有它本身的特色。也因为这样,才能显出一种遊人的即景生情的反应心态。作者在旅遊中,来去匆匆,特别是在尼尔加拉瀑布半日游的当儿,能捕捉的是一瞬间而变化无常的大气迷蒙的场景现象,这幅作品,反映的就是这种她对现场气氛的捕捉和感受,是一种即景抒情之作。
|
|
尼尔加拉瀑布 2010 60 x 120 cm
|
素华在作品布局(作品形式)方面,也独具慧眼,从不大意。一幅作品的完美表现,全靠题材造型处理,空间的布局和墨韵笔触的营造。她在这方面是从传统的方法,以严谨的布局、稳重的笔调,形成独自的手法和表现风格。作风是稳重的,创作态度是中肯的。在用笔用墨方面,丝毫不苟。从写生开始,逐渐简化及优化,经营得体,特别是整幅作品中,其用笔用墨和敷色,都有极佳的掌握,浓淡深浅,前后左右,各得其所,笔墨气韵相通相融,达致了逸气洋溢的境界。她在巨幅作品 “龙竹趣叶” 中运笔果断,有条不絮,一气呵成,运墨适当,浓淡有致,逸气洋溢,充分展示了清风亮节的君子胸怀。 |
|
|
龙竹趣景 2015 96 x 248 cm
|
水墨的创作贵在意境,因此从现实中取来的素材,必须加以简化,净化或纯化。经过营造手法和创意处理,把它提升到美的层面上,才能达到较高的意境。素华的作品,不论大小,大致上都已达到她营创意境的要求。甲午年的 “荷塘翠影” 是最好的例子。
|
|
荷塘翠影 2014 97 x 180 cm
|
展出作品中,与几幅大型的牡丹作品,表现得很得体,画牡丹最忌平板庸俗。素华的作品不但没有这方面的毛病,反而把牡丹画得很生动娇美,她对牡丹复杂的花瓣的描述和敷色处理,功夫极好。色彩深浅得宜,浓淡有致,对枝干叶丛的处理,钩勒没骨兼施,落笔果敢又轻快,得心应手。由于墨色笔触的处理得体,故产生了空间深度感,使整个画面生动,充满了一种富贵安逸之气氛,可说是华而不艳,贵而不俗。庚午年作的 “庭院香飘花正浓” 便是最好的例子。
|
|
庭院香飘花正浓 1990 138 x 69 cm
|
其他的胡姬花作品,在布局、运笔、用墨、敷色,都很得体。作品里面充满华丽清新的气息和意境。作品 “兰有佳色”、“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写生” 和 乙末年的 “兰香馥郁” 都是佳作。
|
|
兰香馥郁 2015 68 x 43 cm
|
|
|
兰有佳色 2014 69 x 48 cm
|
|
|
新加坡海滨湾花园写生 2016 93 x 46 cm |
|
素华的水墨山水是典型的岭南作风,在表现手法上乃秉承黄君璧老师的表现手法,干皴湿染,轻重有致,尤其是对山峦特徵,树木精神和云雾气韵的表现,均有独到之处。作品 “金马伦高原胜境” 是山水系列的佼佼者,是她到金马崙高原写生的得意成果。
|
|
金马伦高原胜境 2011 70 x 140 cm
|
素华另一批本土乡村的作品,则是她创作的另一个方向和手法的表现。她在这块美丽的马来西亚土地出生长大,有着情系乡土的浓厚情怀;在她这批作品中,表述了她对本国热带乡土的钟爱和早年乡村生活的回忆。她以水墨的技法,把马来西亚的宁静乡景和风土人情,纳入画幅,充分描述了马来西亚可爱的乡土环境和情趣,反映她在这块她长大的土地感情,故有一种温馨亲爱的气氛洋溢着画面,也隐隐地展示着一股马来西亚人的归属感和骄傲心境。我对她这一系列作品充满期待。
回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辈画家陈宗瑞最先把马来亚甘榜纳入水墨山水的立轴布局,用中国山水画的手法去描述马来亚的热带乡村景色。在西画方面则有赖风美,她以山水的构图格局,用油画描述马来村景,和陈宗瑞的水墨甘榜有异曲同工之妙。后来更有锺正山和吕介文等也陆续用山水构图去描绘马来亚的渔村和乡景,他们都丰富马来亚水墨昼的表现形式和面貌。
现在素华继续以水墨画的手法去描绘渔村和本地风景,可说是后继有人!不过,她的构图格局主要的是採用横式稍带平远的构图;她格守近,中,远的空间处理,并渗入了西洋透视和构图的法则,使作品呈现出中西合拼的面貌,使观赏者感到更贴近本邦的风土人情和蕉风椰雨的热带情趣,甲午年作的 “马来风光” 便是最好的例子。这批作品的创作,起步较迟,表现手法虽不能说是炉火纯青,但已呈现出了一定的水平,假以时日,继续发挥,我深信一定会更能突出她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面貌,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创作方向。
|
|
马来风光 2014 123 x 240 cm
|
总而言之,素华是一位功力深厚,富有原创性的画家。她的作品充满了高雅的美感和意境。
写在画展前夕。 |
|
|
(锺金钩,前马来西亚艺术学院院长,现任亚洲艺术家协会马来西亚委员会主席,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副主席及全职资深画家/自由策展人 www.choongkamkow.com) |
|
|